当我们翻开厚重的史书文商期货配资,探寻周朝的历史脉络,宗法制度的严谨与威严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嫡长子继承制,作为周朝权力传承的核心法则,仿佛一道不可逾越的铁律,维系着王室的稳定与正统。然而,在西周的历史长河中,却出现了这样一位打破常规的人物 —— 周孝王姬辟方,他被称作周朝第一 “篡位者”。这一 “篡位” 事件,不仅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,更在后世引发诸多争议。幸运的是,现代考古的重大发现,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,也有力地印证了《史记》等中国史书的可信度。
西周中期的风云变幻西周王朝历经初期的繁荣昌盛,到周懿王时期,已悄然显露出衰败的迹象。《史记・周本纪》明确记载:“懿王之时,王室遂衰,诗人作刺。” 短短数字,便勾勒出当时王室式微的局面 。从外部环境来看,西周面临着游牧部族的严重威胁。《竹书纪年》中 “懿王七年西戎侵镐,十三年翟人侵岐,十五年,王自宗周迁于槐里” 的记录,生动展现了周懿王在位期间,西戎、翟人频繁进犯的场景 。西戎一度兵临都城镐京,镐京作为西周的政治中心,其安危关乎国本;翟人则侵扰周人的发祥地岐周,动摇了西周的根基。无奈之下,周懿王为避狄戎锋芒,选择迁都槐里。但迁都之举并非易事,众多贵族在镐京经营多年,拥有庞大的产业和深厚的根基,迁都使他们利益受损,这无疑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。
展开剩余89%在外部军事压力与日俱增的同时,西周内部的政治秩序也开始混乱。青铜铭文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。《訇簋》中记载诸侯入宫朝拜周懿王时,仅有 “王在射日宫,旦,王格,益公入佑訇”,与以往详细记录朝拜礼仪过程的铭文大相径庭,这种异常很可能暗示当时的朝拜已不合礼仪规范 。簋盖、同簋铭文还显示,原本由史官宣读册命的惯例,在周懿王时变为本人宣读。这些旧有礼仪制度的破坏,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大臣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,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。正如《竹书纪年》所说 “懿王之世,兴居无节,号令不时,挈壶氏不能共其职,诸侯于是携德”,周懿王的统治方式引发各方不满,诸侯对王室的忠诚度大幅下降,西周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。
姬辟方的 “篡位” 之路姬辟方身为周穆王之子、周共王的弟弟、周懿王的叔父,在西周王室中地位尊崇,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。面对周懿王时期的混乱局面,他看到了改变局势的机会。在部分对周懿王统治不满的大臣和诸侯的支持下,姬辟方打破了西周严格遵循的嫡长子继承制,夺取王位,成为西周第八位君主 —— 周孝王 。
这一 “篡位” 行为在当时引发巨大震动。在宗法制度森严的西周,嫡长子继承制是维护王室血脉正统和政权稳定的基石,姬辟方的举动无疑是对传统制度的公然挑战 。但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,这一行为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。一方面,周懿王的统治让西周陷入困境,统治集团对他失望透顶,急需一位有能力的君主来扭转局势;另一方面,周懿王之子姬燮性格软弱,难以承担振兴王室的重任。诸侯们不再单纯依据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继承人,而是倾向 “以德择人”,在他们眼中,姬辟方或许就是那个能拯救西周的 “德者” 。虽然史书对这一过程记载简略,但可以想象,权力更迭的背后必然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,各方势力为了自身利益,在朝堂上明争暗斗,而姬辟方凭借出众的政治才能和谋略脱颖而出 。
历史记载引发的争议尽管《史记》《竹书纪年》等中国史书对周孝王的继位有明确记载,但由于其 “篡位” 行为与西周传统制度严重相悖,后世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,认为史书的记载可能存在错误 。例如,学者张闻玉在《西周王年论稿》中提出,周孝王与周懿王的继位顺序应该互倒 。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,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。
其一,从西周当时的局势和周懿王的性格分析,周共王为振兴王室,采用 “兄终弟及” 的方式传位给周孝王,待周孝王整顿好国家后,再将王位传回给周懿王,这种传承方式在逻辑上有一定合理性 。毕竟周共王时期西周已现衰落迹象,而周懿王面对内忧外患时表现软弱,周共王有理由做出这样的选择,期望更有能力的弟弟挽救西周颓势 。
其二,年龄问题也是质疑者的重要依据。据史书记载,周穆王在位长达 55 年才驾崩,周共王在位 22 年,周懿王在位 8 年 。按正常生育年龄推算,周孝王作为周穆王之子,继位时年龄至少在 30 岁以上,若考虑周穆王生育周孝王时的年纪,继位时甚至可能在 50 岁以上 。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人均寿命情况下,这样的继位年龄显得过大,这也让一些学者对周孝王的继位顺序产生怀疑 。
考古发现力证史书然而,历史的真相总会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显现。2003 年,陕西宝鸡眉县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,为周孝王继位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 。当地农民在挖土盖房时,意外刨出一个刻满文字的青铜盘 —— 逨盘 。这个看似普通的青铜盘,实则蕴含巨大历史价值。盘上 372 字详细记录了单氏家族 8 代人辅佐西周 12 位王(从周文王至周宣王)征战、理政、管治林泽的历史 。其中铭文明确记载:“雩朕皇高祖零白,用辟龏王懿王。雩朕皇亚祖懿中,谏谏克匍保厥辟考王夷王,有成于周邦。”“龏王” 即周共王,表明高祖零伯曾辅佐共王和懿王;“考王” 即周孝王,说明祖父懿仲辅佐过孝王和夷王 。这段铭文清晰表明,周孝王的确是在周懿王之后登上王位,中国史书的记载准确无误 。
此前,1976 年在陕西宝鸡扶风县发现的 “史墙盆”(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),虽未直接涉及周孝王信息,但它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家族的器物,前文歌颂西周前七代周王功绩,第七代是周共王,后文记录微氏家族事迹 。这一文物与逨盘等其他考古发现相互印证,共同构建起西周历史的脉络 。逨盘的出土文商期货配资,不仅确定了周孝王的继位顺序,还反映出西周时期家族对自身历史传承的重视 。单氏家族将辅佐历代周王的事迹铭刻在青铜器上,使得这段历史跨越千年呈现在我们眼前,也证明中国古代通过青铜器铭文记录历史的传统具有极高可信度,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一手资料 。
周孝王的中兴举措周孝王在位虽仅有六年,但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改革决心,采取一系列举措试图振兴西周 。面对内忧外患,他深知整顿内部政治秩序是当务之急 。出土于陕西扶风的牧簋铭文,记录了周孝王上台后对政府官员进行任命的仪式 。铭文中,周孝王借天子之口,揭露西周政府存在的黑暗面:“那些身居百僚的官员不仅违背先王的训导,还时常虐待平民百姓。情况尤其严重的是他们在处理民间诉讼时不进行仔细的调查,而是使用刑讯逼供的手段将人屈打成招” 。
基于此,周孝王大力整顿吏治,重新选拔任用官员 。他任命一批有能力、有品德的官员,替换腐败无能的旧臣,并要求官员严格遵守朝廷规章制度,不得贪污受贿、欺压百姓,必须公正处理政务 。同时,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察,命令执掌刑法的官员密切关注官吏举动,一旦发现贪污违法行为,立即依法惩处 。通过这些政治改革,西周朝廷风气明显改善,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大幅提升,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。
在解决外部威胁方面,周孝王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 。当时,犬戎等西戎部落时常侵扰西周边境,成为心腹大患 。周孝王原本打算出兵征讨犬戎,但申侯(申国国君,姜姓封国,位于今河南唐河县西北)提出不同建议 。申侯认为,出兵征讨会给两国百姓和士兵带来巨大伤亡,造成严重经济损失,且战争胜负难料 。他向周孝王讲述自己家族与西戎的渊源:从前祖先娶郦山氏之女,生下一女嫁给西戎的胥轩为妻,生下儿子中潏(战国时秦国和赵国的祖先) 。中潏因母亲缘故归服周朝,使周朝西部边境安宁 。现在他把女儿嫁给中潏的后人大骆,生下嫡子成 。
申侯希望周孝王保证让外孙成继承大骆嗣位,这样申、扈两族就能保证西戎顺服,使西周西部边境永远安宁 。实际上,申侯此举也有私心,因为大骆庶生的长子非子从小喜欢养马,养马技术高超,申侯担心日后周孝王会让非子回国承嗣,与外孙争夺国君之位 。周孝王权衡利弊后,认为申侯的建议可行,既能减免伤亡、节省军费,又能避免战争不确定性 。于是答应申侯请求,承诺不让非子回国与申侯外孙争夺国君之位 。随后,申侯出面与西戎讲和,西戎接受调解,同意与西周息兵言和,并在周孝王五年(前 887),遣使入朝,进献良马百匹 。这一外交策略的成功,缓解了西周与西戎长期紧张的关系,为西周赢得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 。
西周时期,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,祭祀、农耕、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 。此次西戎进献的一百匹马,大部分是母马,为周孝王发展养马业提供了契机 。周孝王三年(前 889),他命非子为王室养马,并让非子前往汧(今陕西陇县西南汧山)、渭(今甘肃陇西县西北鸟鼠山)之间,开辟专门的牧场 。非子自幼对养马有浓厚兴趣和天赋,掌握独特养马技术,在他的悉心照料下,马匹繁殖迅速,膘肥体壮 。非子为王室养马三年,马群大增,为西周王朝创造了巨大财富,充实了西周的马政资源 。
周孝王六年(前 886),因非子养马有功,周孝王将他封于秦邑(今甘肃省张家川城南一带),建立秦国,号称秦赢 。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非子功绩的肯定,也为西周在西部边境建立了重要的战略据点 。秦国的建立,使西周在抵御西戎等外敌入侵时有了更坚实的屏障,同时为西周军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马匹支持 。马政的发展,不仅增强了西周的军事力量,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,因为马匹在当时的交通运输、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。
历史评价与深远启示周孝王虽因 “篡位” 之举饱受争议,但他在位期间的种种举措,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周王朝的颓势,使西周国力得到恢复和提升,为西周的延续做出重要贡献 。他的政治改革整顿了朝纲,外交策略缓解了边境危机,马政发展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实力 。若假以时日,他极有可能实现西周的全面复兴 。然而,命运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,公元前 886 年,周孝王六年,他突然离世,年仅五十一岁 。他的死讯传出,西周朝廷沉浸在悲痛之中,他未能完成的中兴大业,成为一生的遗憾 。
在历史记载中,不同史学家对周孝王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 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对周孝王的记载极为简略,仅有 “懿王崩,共王弟辟方立,是为孝王。孝王崩,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,是为夷王” 短短一句话 。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,儒家思想成为正统,宗法制度被高度重视 。周孝王违背嫡长子继承制 “篡位”,与司马迁秉持的价值观相悖,不符合儒家倡导的正统观念,因此他可能有意回避周孝王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,对其进行淡化处理 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《竹书纪年》对周孝王的记载较为详尽,不仅记录周懿王时期西周的内忧外患,还详细描述周孝王在位期间的改革举措和取得的成就,展现了周孝王作为有作为君主的形象 。
周孝王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。他的 “篡位” 之举虽违背传统制度,但却是西周王朝面临生死存亡时的无奈选择,而他在位期间的努力和成就,也证明了他的能力和担当 。现代考古发现有力印证了中国史书对周孝王时期历史的记载,让我们能更准确了解那段历史 。这充分说明,中国古代史书在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时,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,尽管可能受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观点影响,但通过与考古发现等其他研究手段相互印证,我们依然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。同时,周孝王的历史也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,在面对困境和变革时,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和务实的行动,勇于突破传统文商期货配资,寻求创新,这样才能在历史的浪潮中把握机遇,实现发展和进步 。
发布于:山东省蚂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